關於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職業教育界叫得最響亮;發出聲音最多的是關心和研究職業教育的專家、學者。這個現象正常嗎?教育內部知情者自問自答地說:“不正常。”
  談到這個問題,安徽省合肥學院黨委書記蔡敬民認為要替業界說幾句公道話。“不是國內地方高校沒有飯吃了,職業教育界發現這個問題並來幫我們轉型。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思路是清晰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學位教育等受到了市場與市長的歡迎。”蔡敬民說。
  現階段,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正面臨話語權的爭奪與利益的博弈,在一些領域掌握話語權的學校和個人聯名寫信給中央及教育部,要對這一改革部署與進程發揮影響力。
  那麼,作為真正的改革主體,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體的所思、所想與所做是什麼?它們是集體失語,還是在冷靜應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動了誰的奶酪?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走進了部分新建本科高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採訪求證。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體不發聲音原來是有苦難言
  “引導一批普通高校嚮應用型高校轉型,體現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落實高等學校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發展的決心與行動。但是,應用型高校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新提法。”《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論》作者顧永安教授解釋這種現象說。
  歐洲部分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實踐就證實了這一點。據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技術大學對華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拉克勒介紹,德國政府在1968年前後就把應用技術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突破點,一部分學生進入研究型大學,另一部分學生就讀於應用型大學。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達到247所,比普通大學多出97所。
  荷蘭則有13所研究型大學,43所公立應用科技大學。據統計,荷蘭有10%左右的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13%左右的大學預備教育畢業生、約80%的普通中等教育畢業生進入應用科技大學學習,也有10%的學生從研究型大學畢業後進入應用科技大學學習。
  在中國國內,一部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的高校曾旗幟鮮明地提出辦應用型大學,且一直堅定地實踐至今。據顧永安介紹,北京聯合大學1985年就提出了以培養適應國家特別是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己任。1990年江蘇、浙江、安徽等省4所高校列為中德兩國政府合作培養應用型工程專門人才的試點高校。
  自1999年國家按照“一年西部、一年民辦、一年中東部”步驟審批設置本科高校以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就面臨一場涉及對原有辦學格局、思路、傳統以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調整和變革。
  “真正關註轉型發展的還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本身。”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的顧教授說,在國家高等教育分類體系沒有明晰的情況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一直在改革探索過程中,只不過處於自主、自發、自為的層次,交流也局限在各個院校之間以及區域性或行業性的同類院校之間,沒有上升到政府與社會層面。
  比如,2004年升本建設的上海電機學院,一直面向行業企業培養人才;北京石油化工專科學校升本為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以後,一直沒有拿掉校名中的“石油化工”4個字,從專科到本科都強調行業特征。這些具有很強地方性和深厚行業背景的新建本科高校屬不屬於應用型高校?
  原河南城建高等專科學校升本為平頂山工學院,再次改回河南城建學院;原廣東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升本為廣東茂名學院,再次改名為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等。這部分高校原來只關註行業,鮮有關註地方;升本之初就註重地方性,去行業化;經過幾年的實踐發現問題以後自我糾偏進行第二次更名,恢復和強化行業特色,做到地方性、行業性並重發展,“這是不是進行應用型高校辦學實踐呢?”
  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狀況,知情者向中國青年報記者分析原因說,一方面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沒有主動發出自己的聲音,沒有及時亮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以及為經濟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另一方面是近些年來,政府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關註重點在綜合型大學與高職高專,對處在夾心層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體關註度不高。
  此外,就是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在一段時間內定位不明顯、不准確,得不到應有的指導與關註,再加上部分媒體不客觀的報道解讀,以致今年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群體中出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
  地方新建以及部分老本科高校都面臨發展“大考”
  到2013年底,我國普通本科高校879所,211大學112所(包括39所985高校),地方本科高校767所。在地方本科高校群體中,又分為1999年以來新建的本科高校646所,1999年以前建立的普通本科高校131所。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不但涉及一批新建本科高校,而且也關係到部分老本科高校。”江蘇省常熟理工學院院長朱士中的觀點與浙江省紹興文理學院院長葉飛帆不謀而合。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江蘇省鹽城工學院、鹽城師範學院、淮陰工學院、淮陰師範學院等一起升了本。經過近20年的發展與積澱,這些高校部分學科已經有了較好的基礎,辦應用型高校,還是辦綜合型大學?似乎有些糾結。
  在江蘇省高校中,以“師範”冠名的高校有南京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江蘇第二師範學院、鹽城師範學院、淮陰師範學院,以及南京曉莊學院、揚州大學、南通大學、蘇州大學等一批不冠“師範”校名又與師範有淵源的高校。2013年江蘇省基礎教育老師招聘計劃是2800人,但從招聘結果來看,其中有1000多名是碩士畢業生,1000名左右是綜合型大學非師範專業畢業生,真正師範本科應屆畢業生800名,而江蘇省2014年中小學教育師範招生計劃是7000多人。
  “7000比800,全省師範教育本科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壓力可想而知。”朱士中說,常熟理工學院是在2004年升本,其前身是1958年創辦的蘇州師範專科學校,也是師範的老底子。從實際情況看,常熟理工學院若不是在升本以後提出並完成了從師範向理工的轉型發展,現在的畢業生就業肯定很艱難。
  全國從師範、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升本的院校約為118所,占國內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總數的五分之一左右。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陳鋒說,地方師範、醫學院校就是非常典型的應用型高校,現在引導新建本科高校轉型並不是說地方師範、醫學教育不用辦了,而是要求這類建校基礎的本科高校自身加強改革。
  以此類推,從1999年到2012年4月,伴隨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新建的地方公辦本科高校主要途徑有:行業類專科學校升格本科,東部34所、中部32所、西部15所;高職高專升格本科,東部13所、中部7所、西部6所;成人高校改製為本科高校,東部14所、中部4所、西部4所;新建本科,東部5所、中部2所、西部2所。
  民辦普通本科高校則分為:新設民辦本科,東部26所、中部20所、西部14所;獨立學院轉設,東部14所、中部18所、西部2所;獨立學院東部133所、中部90所、西部69所。
  除上述類型、渠道外,這個期間在國內還建立了4所中外合作辦學的普通本科高校。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名譽所長潘懋元教授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建議:現在升本之後培養的是工程師、醫師、教師等“師”字號的人才,理論要適當加強,但是實踐不能削弱,不能完全跑另一個極端。
  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差異大,公辦、民辦高校經費保障水平不一樣,行業專科學校、師範專科學校、成人高校與新建本科高校行業背景與科研實力不相等,1999年升本高校與2005年、2010年升本高校所處的時間節點不同,面臨的發展形勢與主要任務又不同。高等教育知情者建議:“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不能籠而統之,眉毛、鬍子一把抓,搞得大家都很茫然;要分門別類,找準定位,對症下藥。”
  嚮應用型高校轉型,好像要革某些人的命似的
  “嚮應用型高校轉型,好像要革某些人的命似的。”據知情者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常年在地方本科高校講課、評估、做課題的專家、學者群體很大。他們到985高校難以混到飯吃,可在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走穴”則大有市場。嚮應用型高校轉型,等於他們原來那一套吃不開了,要砸了自己的飯碗。這幫人肯定不會罷休,在各種場合、利用各種渠道說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不得人心。
  近些年來隨著國家加大支持建設力度,國家示範(骨幹)高職校羽翼漸豐,升本的衝動越來越強。這個群體認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嚮應用型高校轉型把國家示範高職校升本的道路擋住了。他們認為新建本科在校企合作、雙師型教師、實習實訓條件等方面都不如國家示範高職校,嚮應用型轉型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對待轉型發展戰略上,640多所地方新建本科高校的心思也非鐵板一塊。顧永安教授分析,第一種是積极參与型,主要以民辦本科高校、獨立學院和成人職業教育類學校為建校基礎的高校,以及最近5年內升本的高校,它們缺少本科辦學基礎與經驗,對轉型發展一呼百應;
  第二種是強烈抵制型,以2000年前後升本的地方高校為主。這批院校是所在區域唯一辦學基礎比較好,升本以後一直以地方性綜合型大學為發展目標取向,現在倡導嚮應用型高校轉型的形勢,無疑給它們當頭一棒,因此反應非常強烈;
  第三種是功利型,一些原本從學術型碩士點、國家特需碩士培育點等途徑申報無望的新建本科高校,把參與轉型作為獲得專業學位碩士點、把學院改為大學的捷徑。
  第四種是觀望型,認為目前與轉型相關的政策體系與評價機制不到位,不敢貿然而動;
  第五種是畏懼型,一些高校擔心嚮應用型轉型矮化本科教育,對剛升本的高校予以降格;跟教育部走得太緊,萬一有變化會折騰、影響學校發展好幾年時間。
  對於上述群體間的爭論與憂慮,知情者說,並不是為了迎合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拉一批高校過來搞本科職業教育。大多數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原來的定位就是應用型高校,只是由於制度設計與現實原因錯位發展,沒有註重應用型,現在準確的說法是辦學定位理性回歸。
  這位知情者說,國家在2006年實施示範高職校工程建設時,就定下了不升本的基本原則。國家對本科、專科學校數量、比例的動態平衡是依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而定的。因此,根本不存在誰攔誰升本的道路問題。中國人民大學附中再強,也不可能讓其辦成“第二”人民大學。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原來弄幾個老師、找幾間教室、買幾本教材就培養人的模式肯定難以適應當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尤其是跟不上行業先進技術發展的步伐。如何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的學生不但能就業、創業,而且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以比往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也是大部分新建高校需要奮鬥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的境界。
  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沈健曾問常熟理工學院:你們有沒有可能像香港科技大學一樣,經過不長時間積累與發展,迅速成為有影響力的大學?國內已有新建本科高校定位與發展成為地方綜合型大學的先例。山東臨沂師範高等專科學校1999年升本為臨沂師範學院,2010年改為臨沂大學;江西井岡山師範學院等2003年升本為井岡山學院,2007年正式更名為井岡山大學。
  應用型大學也可以辦成世界知名大學,研究型大學也可以培養少部分應用型人才。朱士中校長認為,有關轉型發展理論上的問題,可以由專家、學者去研究、探討。對地方本科高校而言,要有定力,少說多做,不被表象所惑,不為干擾所動;要有自信,意志堅定,堅持學校定位,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持之以恆地抓內涵建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具體由哪些高校轉型培養應用型人才?教育部職成司司長葛道凱6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會上說,既可以是1999年以來新建本科高校,也可以是辦學歷史較久的本科學校;既可以是部分高校里的絕大部分專業轉型,也可以是部分高校中的一部分專業轉型;如果獨立學院申請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普通高等學校,同樣鼓勵它們定位為應用技術型的高等學校。
  據教育內部知情者透露,國家在引導地方本科高校嚮應用型高校轉型過程中,新建本科高校發展成為地方綜合型大學,國家示範高職校向本科層次發展的道路肯定不會完全堵死。但是深化改革的盤子太大,光靠教育行政部門一家之力難以推動,下一步的重點將強調省級統籌,試點推進。  (原標題: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轉型動了誰的奶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y49jeqak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